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是老一辈机械工程学者于1935年10月开始筹备,于1936年5月在中国工程学会的杭州学术年会上正式成立的。由于时值抗日战争前夜,社会环境濒临动荡,创立时期的学会活动仅限于建立健全学术组织与规章制度,开展学术交流与出版学术期刊——会刊《机械工程》。
学会成立1年后,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全国全面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经济与科学的发展失去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刚刚拉开序幕的学会正常秩序突然被打乱,计划中的太原年会被迫取消,学会工作机构迁往重庆,会刊征集到的稿件也无法出版。举国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学会虽然仍坚持了地方分会的建设,以及开展极其有限的以学术年会为主要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但已没有条件出版会刊。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其中1950年成立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将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学术热情全面调动起来,我国机械工程界的前辈们于1951年重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从此迎来学会发展的新时期,但是一直没有将会刊的出版提上日程。随后的文化大革命10年的全面停滞,以及改革开放后专注适应市场化的摸索,一直没有形成会刊诞生的环境,客观上为我们一个地方院所留下了创办会刊的机会。
1 时代机遇——从地方队到国家队
1964年,《湖北农机》作为当时的湖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的喉舌,以内部资料的形式掀开了如今的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简称“湖北机电院”)的办刊史。
文化大革命中,在国内绝大多数科技期刊与生产一样逐渐停歇下来时,《湖北农机》以注入时代气息的新刊名《湖北新农机》几乎坚持到最后——1968年仍在出刊。随着“斗、批、改”的深入,1969年才停刊。1973年以后,由情报室不定期兼出《湖北机械》,仍为内部交流资料,基本上是1年出1期。
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科技期刊进入大发展的阶段——在复刊、创刊的大潮中,“湖北机电院”的前身于1979年正式创办了《湖北机械》杂志,创刊号上注明“湖北省机械工业局机械研究所主办”。
编辑部属情报室下设机构,由3人组成:负责人是夏元兴,业务主导是赵德辉,以及周本盛。当时的省机械工业局局长白洛十分重视期刊工作,1980年初亲自出面将蔡玉麟调入编辑部。翌年吴季湘加入。1982年初,夏元兴升任情报室主任,蔡玉麟接任编辑部负责人。
发轫于地方的《湖北机械》,与多数同类期刊一样,以本省机械系统的科研成果与技术革新成就为主要报道内容,初期甚至以主办单位的作者为主。经过几年的办刊实践,编辑部感到不跳出这一框框很难有生命力;于是1982年交邮局发行,正式进入国内期刊系统。1983年更名,在地方期刊中率先(紧跟上海、北京)从形式上摆脱地方色彩,力图向更高目标挺进,但要从内涵上,从文化品味上代表国家水平仍有一段漫长的跋涉路程。
1982年11月初经湖北省委宣传部批准,《湖北机械》1983年始更名为《机械工程》。11月上旬,蔡玉麟带着白洛局长的亲笔信赴京晋见他延安时期的老战友——时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沈鸿学部委员,希望得到学会对《机械工程》的指导与支持。沈老不仅热心接待,而且主动写便条介绍蔡玉麟与时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的许绍高高级工程师当面详谈。由于许秘书长非常重视期刊工作,所以接见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许老从询问我们的办刊思想一直谈到世界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并欣然同意《机械工程》接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业务指导的请求,最后还应允为《机械工程》撰写《创刊词》,中心思想是指明“综合交叉”的办刊之道——迈出了《机械工程》攀登机械类期刊高峰的关键一步。
又经过3年不懈的努力,《机械工程》的办刊成效得到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认可。经许绍高秘书长同意,1986年始正式向社会公开《机械工程》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直接指导的关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共同创办”醒目地刊登在杂志封面上。由于1987、1989年国家两度进行报刊整顿,国家科委在整顿期间不受理任何期刊变更的申请,所以,直至整顿结束的1989年夏,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分管编辑出版、教育培训的副秘书长潘鑫瀚的支持与决策下,才将“会刊”出版提上日程,1989年8月9日经国家科委批准(国科发情字427号文),《机械工程》于1990年始改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承办单位为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作为地方期刊的《机械工程》出刊66期后退出历史舞台,作为******期刊的《机械工程》从1990年第1卷第1期始跨入了新的里程。
为了与台湾的同名期刊(《機械工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會刊)相区别,更为了创名牌战略的实施,1991年4月经国家科委批准,1992年始《机械工程》更名为《中国机械工程》。为了与新刊名代表的国家窗口相衬,同时改为大16开(俗称880开本)版本,这一在机械期刊群中的率先之举,收到了明显的视觉效果。
在期刊知名度日渐上升,稿源充足的大好情势下,为了提高社会效益,以及形成在学术界的强力定位,从1992年始不断增大刊容量(见表1),并于1998年克服极大困难顺利实现改月刊,《中国机械工程》不断走向成熟。
表1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容量走势
年 份 |
开本 |
刊 期 |
期刊容量(页) |
年容量(万字) |
1990-1991 |
16开 |
双月刊 |
48 |
— |
1992 |
大16开 |
48 |
13.4 |
|
1993 |
64 |
19.2 |
||
1994-1995 |
80 |
19.2 |
||
1996-1997 |
128 |
38.4 |
||
1998 |
月刊 |
96 |
77.7 |
|
1999-2001 |
128 |
57.5 |
||
2002-2005 |
半月刊 |
96 |
153.6 |
|
2006 |
112 |
76.8 |
||
2007-2012 |
128 |
76.8 |
||
2013-2016 |
144 |
76.8 |
||
2017- |
128 |
76.8 |
2 会刊使命——从感悟历史到走进历史
《机械工程》的感悟历史是从许绍高秘书长的亲自引领开始的。1919年许先生生于广东番禺(许广平之侄)。1945年留英,1949年底归国,一直在机械部(前期在重工业部内)工作。外语水平高,国际交往多,对世界机械工程发展历程十分熟悉,深谙综合研究发展趋势。1982年底开始,许先生就将《机械工程》引向世界机械工程发展的大趋势中,并为《机械工程》的艰难探索倾注了极大心血:不仅确立办刊思想,亲自撰写创刊词,而且为期刊提供很多方便与机会,如“总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重要学术会议都亲自安排《机械工程》主编蔡玉麟参加,还要安排一小时左右的面谈时间,了解期刊近况、发现新问题,提供及时指导。平日许老与蔡主编的书信往来也很多①。在许老的热心指导与鼎力帮助下,编辑部对机械工程综合研究的发展趋势逐渐加深理解,进而更好地把握宣传力度,于1984年推出新的办刊宗旨——“立足于机械工程的全局,致力于共有技术的传播,潜心于智力结构的完善,着眼于机械工业的未来”,1986年推出一套特色栏目——“近邻交叉”“远邻交叉” “宏观研究”“系统研究”“理论研究”等,更加突出了本刊的个性。1987年对办刊宗旨进行了调整——“立足于机械工程的全局,潜心于综合研究的发展,致力于综合人才的宣传,着眼于机械工业的需要”。在这一办刊思想指导下,加强报道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重点学术活动(主要的综合研究领域)——机电一体化、摩擦学、失效分析、故障诊断,即把综合研究的内核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在许老的亲自指导下,于1987年6月在武汉召开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电产品质量综合研讨会,开启了期刊出版与学术会议两翼齐飞,引领机械工程综合研究的新格局。经过5年的摸索与践行,《机械工程》开始在机械期刊群中独树一帜,对推动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发挥了特有的作用。
写这一段历史,突显一位前辈的关键性作用,不仅出自尊重事实,挥洒敬仰之情,也因历史是人书写的,每个人对历史的推动力并不相同,意在强调没有许绍高先生,《机械工程》是不可能走上推动机械工程综合研究之正道的。这与走上这条顺应历史发展之道后,更多负有历史使命感的作者、读者与编者的共同努力,才创出《机械工程》的品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事物(“会刊”发展)的整体。
1990年许老去世后,期刊工作由分管教育培训、编辑出版工作的副秘书长潘鑫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具体领导。他全面继承并发扬了许老的思想,促成了“会刊”的诞生,“会刊”编辑部成为“总会”的直属机构,“会刊”主编进入“总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从组织上保证了“会刊”进步与学科发展的融合。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之际,潘秘要求“会刊”主编总结我国现代机械工程综合研究的发展脉络,并亲自写了编者按。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会刊”对历史的感悟更加理性化。2000年潘秘退休,陈超志副秘书长接棒引领“会刊”新世纪向更高的目标前行。进入新世纪后,科技期刊作为创新知识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
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术评价的定量化倾向(及其弊端)日益明显,同时,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出版形态向数字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传统纸媒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机遇。陈超志副秘书长作为进入新世纪后学会期刊工作的负责人,对“会刊”的发展始终给予了特别关注。在方向性指导上,他在秉承许老、潘秘办刊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会刊在立足机械工程全局,坚持综合交叉的同时,应强化工程特色,前瞻性地为“会刊”定位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使得“会刊”服务学科创新、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历史使命愈加明晰。在出版模式上,他鼓励“会刊”创造条件与时俱进,跟上信息化建设、数字传播的时代步伐。2016底,“会刊”面临期刊质量下降、期刊特色模糊、发展滞后、愿景不明的困境,陈秘大力支持了创刊主编蔡玉麟、现任主编董仕节共同提出并实施的会刊转型工作,从组织发展战略笔会、编委会换届到形成明确的战略布局和后续的编辑实践,他都不遗余力,为“会刊”近几年的进步提供了关键指导与支持。
感悟历史是认知,走进历史是践行。以上的记述是从“会刊”前身(孕育期)写起的,是“会刊”知行合一的简要勾勒(速写)。作为史(素描),还需要从“会刊”元年进一步展开。
自1989年8月9日国家科委批准《机械工程》改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刊始,便开始了从文化品味上从地方队向国家队的过渡。办刊宗旨调整为“反映学科发展趋势,报道学会系统信息,促进会员学术交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多年形成的“综合交叉”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会刊”的功能,并从实质上跟踪“总会”的两大学术重点——机电一体化与工业工程:前者是机电的综合,是传统机械工程向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缩影,是学科发展的一种概括;后者是技术与管理的综合,是经济体制中工程实践的必然产物。这样,“会刊”功能与“会刊”特色融为一体,办刊思想日臻成熟,刊物风格逐渐形成。
具体操作上,1989年底推出工业工程专辑,1990年第2期始开辟工业工程专栏,将办刊思想落到实处。在1992年更名《中国机械工程》之后,将办刊宗旨作了深层次的表述之外,还以科学技术3个层次设置栏目——“应用基础” “高新技术” “科技应用”,以“学科发展”“发明创造”等栏目烘托“综合”特色,形成自身的独特报道视角。1993年始推出“专家成就”栏目,在机械科技期刊中率先突出人的宣传,所介绍的专家均为院士或具有申报院士资格的学者,是机械工程领域综合研究能力最强、成就****的学术权威,对形成本刊特色,探寻期刊发展规律均有积极作用。特别是1994年第5期始,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科学部机械学科的支持,在国内机械工程领域独家开辟“中国科学基金”专栏,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进展与成果、资助政策与方略、学科前沿和资助指南、读者意见和建议。1995第3期始国家科委863高技术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进制造技术战略研究专家组共同在本刊开办最具权威性的“先进制造技术”专栏,以及1998年国家经贸委就技术创新工程、国家21世纪进程中心就可持续发展的专题论文均代表了国家的最新思想,占据了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制高点,使刊物的文化品味彻底摆脱了地方意识与视野。
1996~199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学术活动的重点是先进制造技术,进一步将机电一体化与工业工程综合。针对这一新的学术动向,“会刊”进一步完善自身内涵,用“科学基金”“机械科学”“制造系统”“信息技术”一组栏目系统地反映计算机技术与机械技术交叉融合的时代特色;用“科学基金”“机械科学”“汽车工程”“材料工程”“成果转化”一组栏目系统地反映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用“学科发展”“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一组栏目从宏观上把握机械工程发展趋势及机械工程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三组栏目之间相互交叉,形成更高层次的综合,把学术界的导向性与工业界的实践性更好地结合起来。
历史的转折期,孕育着巨大的能量,能否充分发挥这一潜能推动历史前进是至关重要且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悟性的高低决定了对历史推进力的大小,由于转折的能量是潜藏着的,悟性是发现和利用它的前提,不同于常规行为的是潜能的爆发力极强,错过十分可惜。
经过10年的交叉融合,到了20世纪末,机械科学与社会、经济、文化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逐渐被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发了绿色制造的兴起.市场经济的成熟推动了网络制造、动态联盟的发展。进入21世纪之际,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千年交替(或可称为时间性转折),对于机械学科确有“旧貌换新颜”的惊喜。如何认识新千年机械学科是读者普遍的内在需求。为此,我们组织了16位院士、40位前沿学者展望新世纪的论文专辑,于2000年1-2期合刊号上刊出,以“制造战略”“院士了望”“制造策略”“学科进展”4个板块发表,受到广泛好评。不少学者告诉我们已将其珍藏,随时备查。“总会”特别将其写入2000年度工作报告,在全国总干事、秘书长工作会议上给予肯定,成为“会刊”成功的策划案例之一。
1999年我国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对机械工程的发展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这是另一种历史性的转折(或可称为空间性转折),由于“西部大开发”的前期工作重点在交通能源、水利、农业、环保,机械工程在这些领域虽有一些空间,但毕竟不是主体,所以,如何面对这一转折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总会”有关领导对此有极强的感悟,让“会刊”组织一期专辑。我们将专辑定位于反映机械工程领域面临这一历史转折期的思考与努力,无论它是否处于“西部大开发”的中心,都会有自己的历史轨迹。经过与各专业分会与西部地方学会的协商,8个月以后于2001年第1期出版了《机械工程与西部大开发》专辑,从“大思考”“新机遇””高起点”“厚基础”四个方面记录了机械工程领域的历史步伐。虽然勾勒出宏观上的轮廓,却并不深入。随后,2002年第4期,即“会刊”创刊第100期又出版了《产品创新与西部大开发》专辑。选择百期纪念作为专辑,既是突出了这一专辑的重要性,又是对前次历史记录不足的弥补。为了记录并推动机械工程界对西部大开发的响应,先期于2001年8月在乌鲁木齐召开了同一主题的研讨会,经过与会44位代表的充分讨论,以及未赴会却接受约请的学者的共同努力,2002年2月以“概念创新”“设计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集成创新”“网络与创新”一组栏目17篇文章,反映了产品创新的内在规律;以“产品创新与西部大开发”栏目的5篇文章反映了产品创新与西部大开发的辩证关系;提出以“产品创新”切入“西部大开发”的新理念。专辑出版同样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事物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真理总是具有相对性的,栏目设计也不会因为成熟而止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工程综合化重心日渐明确,学科前沿日趋鲜明。2002年第1期“会刊”又推出一组新栏目:“机械制造”“精密制造”“微机械”“生物制造”“绿色制造”“敏捷制造”“网络制造”“工业工程”。这一组栏目中的任何一个栏目都包含了丰富的学科综合内容,而且学科前沿中的综合研究水平也最高,新的视角概括了新世纪机械工程的发展大势,是栏目设计的新进展。当然,如上所述,栏目设计还体现在各个专辑之中,那仍需要精确理解专辑所反映的学科热点和整体走向。
当然,在难得遇到的历史转折期,如何发挥传媒的作用,感悟历史、走进历史远不是出版3个专辑和进行一次栏目调整所能涵盖的。描述我们在历史转折期如何将感悟化为着力点,仅仅是想说明“会刊”在认真履行自己的使命,并不能从中得出推进历史的成效,因为那到目前为止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难题。
通过20年,特别是近10年的不断努力与探索,终于实现了塑造国家形象、创办国内名牌期刊的历史使命。
进入新世纪后,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为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各国纷纷将科技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并展开激烈竞争。在机械工程领域,“绿色、智能、超常、融合、服务”成为前沿发展的五大趋势。“会刊”围绕上述主题组约了一系列重点文章来呈现学科发展的大趋势,如《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孙林岩等,2007)、《走向绿色和智能制造——中国制造发展之路》(路甬祥,2010)、《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周济,2012),《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周济,2015)、《高性能精密制造》(郭东明,2018)、《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制造——制造技术发展趋势》(房丰洲,2020)、《智能制造理论体系架构研究》(刘强,2020)。通过这些文章可初步窥见20年来学科发展的主体脉络,但单点式的呈现显然是单薄的,需要批量化的研究论文来记录前沿进展并引领未来研究。
在“中国制造2025”(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提出之前,“会刊”围绕学科重点和热点组织出版了大批量定制专辑(2004)、网络化制造专辑(2004)、微米/纳米技术专辑(2005)、先进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专辑(2006)、超精密加工专栏(2008)等专题,这类聚焦前沿选题的专辑受到读者的欢迎,但主题出版占比较低,效用有限。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正式提出后,“会刊”人逐渐认识到会刊在引领创新方面的功能存在明显缺失,不作改变,必将越来越远离创新前沿,沦为普通期刊,遂开启转型之旅。转型的几项重点工作包括:①达成转型共识、重建组织目标(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内容出版商→知识服务商,学术研究型→工程应用型——符合学会期刊布局和期刊使命);②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和十大领域构建新栏目体系(以智能制造、可持续制造、增材制造、服务型制造、先进材料加工工程等一组栏目来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中国制造的关键重点领域,以机械基础工程、工程前沿栏目来夯实学科发展的理论根基,推进创新成果的工程应用,以阅读导引、争鸣与反思等辅助栏目服务于创新型读者并力图启智引思);③依托编委遴选当前重点/热点出版专辑(4年来,智能电动汽车、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车间智能调度、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高速铁路无缝钢轨系统、创刊30周年纪念专辑等十余个专辑渐次出版,以集中深度报道的方式,提供了高质量的前沿专题成果集合,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④走进科研一线,扩大会刊学术群,发现优质成果,洞察读者需求;⑤推进媒体融合,探索从传统单一型纸媒向全方位知识服务转变的有效路径。这一系列务实工作,有效地推进了“会刊”的内容建设,提升了期刊内容品质,更是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会刊”人回归办刊初心、担当“会刊”历史使命的决心。
在“会刊”及其前身的发展历程中,有关党和政府各级领导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信任,为“会刊”及其前身题词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政治局委员、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1990年1月题词“日新月异”),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1997年12月题词“交流学术思想 推动工业进步”),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务委员、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 1992年1月题词“发展机械工程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1991年12月题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学术思想,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原上海市市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汪道涵(1998年1月题词“机械科学的广阔天地”),原湖北省省长、原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郭树言(1992午2月题词“反映学科发展趋势,促进学术思想交流,提高科技人员素质,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全国政协常委、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何光远(1999年12月题词“为推进我国机械工程学科发展不断努力”),原全国政协委员、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陶亨咸(1990年1月题词“热烈祝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刊创刊”),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陆燕荪(1990年1月题词“团结全国广大机械科技工作者为“推动机械科技发展做出贡献”),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路甬祥(1999年12月题词“繁荣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创新”)。从领导题词内容看,对“会刊”与学科发展的交融给予了肯定,但更多的是寄予了期望。
对于“会刊”感悟历史、走进历史值得一书的专家、学者还有很多,作为史料应该记载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雷天觉、孟少农、陶亨咸、路甬祥、潘际銮、师昌绪、肖纪美、周惠久、杨叔子、熊有伦、高镇同、宋玉泉、温诗铸、王立鼎、周尧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徐滨士、周济、郭重庆、郭孔辉、陈秉聪、胡正寰、金国藩、钟群鹏、艾兴、林尚扬、崔崑、柳百成、傅恒志、张立同、黄文虎、雷廷权、钟掘、林宗虎、屈梁生、汪应洛、卢秉恒、郭东明、邵新宇。“总会”理事长沈鸿、陶亨咸、陆燕荪、何光远、路甬祥、周济、李培根,副理事长许绍高、朱森第、练元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程瑞全、宋天虎、张彦敏。学科前沿学者恽震、冯子珮、宋矩之、冯培恩、刘飞、张曙、海锦涛、Lay Lee(美)、卢志扬、梁天培、余俊、黄树槐、肖景蓉、颜永年、齐二石、许尚贤、蔡光起、张国雄、顾培亮、徐燕申、刘又午、秦树人、朱剑英、宁汝新、严隽琪、张申生、陈南平、周兆英,鹿安理、张伯鹏、王先逵、郑德涛、张伯霖、朱均、干东英、黄纯颖、虞和谦、冯之敬、徐兴尧、王汝湜、张长生、郭可谦、师汉民、宾鸿赞、李志刚、王仲仁、李庆春、董申、李圣怡、毕华林、姜奎华、陈唐民、陈铁群、周祖德、李必强、梁桂明、胡志勇、杨明忠、陈定方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雷源忠、黎明、王国彪,中国科协的傅锡占、史彬,学会工作总部的许绍高、丁培璠、王瑞刚、陈超志、胡传映、张润生、李先正、左晓卫、梅熠、聂诚祁、赵范心。湖北省机械工业厅的白洛、周坚卫、张春早、马骏,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杨淑荣、陈万诚,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的张春早①、李达开、恽诚之、陈立忠、王铁军、贺德汉等。以及“总会”各专业分会、地方分会的许多专家、学者与朋友。
历史是人写的,写历史不能不写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写历史不能只写少数人,更不能不写人的创造。“会刊”的历史是广大读者、作者、编者共同创造的,列出对“会刊”发展推动****、最具代表性的主要贡献者名单,既是对历史的概括与尊重,也是从深层上揭示了毫无智力优势与区位优势可言的“会刊”编辑部的弱点未能影响“会刊”高速发展的真正原因。
3 会刊价值——从小到大
作为内部交流的资料,《湖北农机》《湖北新农机》与《湖北机械》仅仅是一个在主办单位活动范围内相关科技活动的历史记录,很难谈得上对行业社会有多大影响。1982年交邮局发行之后,发行量一路攀升,1985年期发量达到6000多份的高峰,读者分布国内各省。在地方期刊中,《机械工程》是继《机械制造》(上海)、《机械工艺师》(北京)之后第3个脱去地方色彩的刊名,从质量与影响上也大体紧随北京、上海之后,位居前列。1984年成立地方机械期刊联络网,《机械工程》是4个副网长单位之一;1986年成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期刊工作研究会,本刊主编是2位副主任委员之一,均可作为旁证。这种业内的默许虽未以科学的评定指标为依据,却也不失为一种认同。这一时期,也有过一些行业性的科技期刊评比,《机械工程》均榜上有名,详细获奖情况见表2。但总的水平仍停留在地方期刊的水平,仅被国内外机械类检索期刊检索,影响还十分有限。
表2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获奖一览表(1987-1999)
奖 项 |
等 级 |
获奖时间 (年份) |
颁 奖 单 位 |
优秀科技情报成果 |
一等奖 |
1987~1988 |
全国农业机械科技情报总网、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编辑委员会 |
地方期刊优秀科技期刊 |
一等奖 |
1987~1988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
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 |
(未分等) |
1989 |
湖北省科委、省科协、省新闻出版局、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
优秀科技期刊 |
三等奖 |
1988~1990 |
机械工业部 |
优秀科技期刊 |
二等奖 |
1991~1992 |
机械电子工业部 |
优秀科技期刊 |
三等奖 |
1992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 |
(未分等) |
1992 |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新闻出版局 |
优秀科技期刊 |
二等奖 |
1993~1994 |
机械电子工业部 |
湖北省优秀科技期刊 |
(未分等) |
1994~1995 |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委 |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
一等奖 |
1997 |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 |
优秀科技期刊 |
一等奖 |
1997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机械工业优秀期刊 |
一等奖 |
1999 |
国家机械工业局 |
湖北省优秀期刊 |
(未分等) |
1999 |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委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4年以后,《机械工程》进入大发展时期,随着期刊文化品味的提升,来稿质量明显上升,自来稿录用率小于20%,基金项目文章占刊发文章总数一路上升,1996年始已稳定超过60%,见表3。国内名牌院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纷纷承认《机械工程》为一级期刊,在这一点上与有40余年历史的《机械工程学报》齐名(机械类仅此2家)。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中的3家——“EI”(美国)、“SA”(英国)、“PЖ”(俄国)从1993年始先后收录本刊论文。中国图书馆学会认定的中文核心期刊中,从191种机械仪表类期刊中认定42种(第1版)与34种(第2版)本刊均列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与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联合认定的重要期刊目录中,机械仪表类共24种,本刊名列第4。中国科学院信息中心的科学引文数据库从全国 4800多种科技期刊中选录600种,1996年已将会刊收入。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信息中心从80年代中期开始跟踪的1200种科技期刊,本刊一开始便名列其中。经过权威部门检索,会刊已被4种国际检索系统、10种国内数据库与检索期刊收录。
表3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刊发各类基金论文一览表
年份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各类基金论文数(篇) |
12 |
28 |
56 |
70 |
118 |
124 |
165 |
占全年刊发论文比例(%) |
13.5 |
29.2 |
40.3 |
49.6 |
61.38 |
64.29 |
61.56 |
随着科学技术成果奖励机制的不断完善,本刊的社会效益也不断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本刊刊发论文获得省级以上优秀论文的超过100篇;论文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有7项15篇,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有34项54篇。刊发论文内容被政府部门决策时采用的有2篇,编入专著与教材的有20多部30多篇,新增产值超过6亿元,新增利税超过1亿元。替代进口、对巩固国防发挥作用,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率的有多篇,用于培养博士、硕士的不胜枚举。1999年始,本刊同时发行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影响力不断扩大。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进步与实际功效,《中国机械工程》杂志于1997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从4386种科技期刊中评出60种),见表2。
1999年5月,20位院士联名推荐《中国机械工程》参评首届 “中国期刊奖”,6月进入“中国期刊奖”候选名单(共80种期刊),最终荣获首届 “中国期刊奖”。2001年,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科技部组织了科技期刊的评选工作,最后评出“双高”期刊40种,“双奖”期刊58种,“双百”期刊122种,“双效”期刊496种,“会刊”获评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至此,“会刊”确立了国内顶尖期刊的地位。在此基础上,“会刊”此后又赢得了一系列荣誉(见表4)。
表4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获奖一览表(1999-2022)
奖 项 |
等 级 |
获奖时间 (年份) |
颁 奖 单 位 |
首届中国期刊奖 |
(未分等) |
199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 |
首届湖北十大名刊 |
(未分等) |
2001 |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
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 |
(未分等) |
200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未分等) |
2002-2012,2015(共12次)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湖北出版佳作奖?荣誉奖 |
(未分等) |
2002 |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
(未分等) |
200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
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
(未分等) |
200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
湖北省十大名刊 |
(未分等) |
2006 |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
湖北十大名刊奖 |
(未分等) |
2008,2010,2020 |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省期刊协会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未分等) |
2008,2011, 2014,2017, 2020 |
精品科技期刊服务与保障系统项目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
(未分等) |
2011—2021 |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RCCSE),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科教评价网等 |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
(未分等) |
2012,2013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 |
湖北十大名刊成就奖 |
(未分等) |
2013—2018 |
湖北新闻出版局、湖北省期刊协会 |
百强报刊 |
(未分等) |
2013,2015, 2017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未分等) |
2014—2018,2020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 |
湖北最具影响力十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 |
(未分等) |
2016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局,湖北省期刊协会 |
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优秀科技期刊 |
(未分等) |
2016,2021 |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
第四届湖北省出版政府奖 |
(未分等) |
2020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021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科技版)》 |
(Q2区) |
2021,2022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 |
4 会刊瓶颈——从波峰到波谷
会刊走下坡路的转折点是2009年从EI出局。2000年时,“会刊”在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均已位列学科第一,2002年为提高传播速度,缩短发稿周期,“会刊”改为半月刊,发稿量的增加使得期刊指标有所下降,经过数年努力,“会刊”重新排名机械类第一(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及200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会刊均位居机械类期刊第一),但恰在这个时间节点,EI数据库取消Page one数据库,仅遴选部分期刊进入Compendex核心数据库,学科第一的“会刊”也在出局行列。尽管时任“会刊”主编的周佑启编审作了多方努力,但未能改变此结果。
此前,学术界已日益呈现出偏重定量指标、唯SCI/EI的倾向,其后,此风更盛。从EI出局,学术评价体系的偏失,直接导致了“会刊”的稿源质量下降,组稿约稿难度增大,编辑人员走向一线、主动策划的工作热情受挫。高水平原创论文的稀缺,令“会刊”学术影响力下降,指标提升乏力(2016年,“会刊”学科排名降为第三,一些奖项名落孙山),期刊渐趋平庸,跌至谷底。2017年编委会换届会议上,编委会主任卢秉恒院士犀利指出:要“用大数据好好总结总结衰落的原因,并找出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综合编委意见和内部剖析结果,梳理出期刊退步的主要原因如下:
1)读者调查缺失,不清楚目标读者群的实际需求。
2)在现行评价体系中,从EI出局成为快速杀手(稿源质量下降)。
3)不关注工程应用,工程一线的成果报道甚少,失去工程领域读者群。
4) 报道范围十分宽泛,无热点、无争鸣、无特色,难以形成读者的关注点。
5)与编委、专家互动不够,整合资源能力不足。
6)对传媒行业产业升级跟进不力,数字出版停留在较低层次。
7)没有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致使缺“新”,显“慢”,服务作者与读者不到位,核心竞争力缺失。
8)组织愿景不明,组织文化建设不力。
回顾过去,深度剖析,才能革故鼎新,自我进化。
5 会刊未来——从学术到工程
知耻近乎勇。2017年是“会刊”的转型年,在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编委会的支持下,在创刊主编和现任主编的带领下,编辑部成员经过深度调研、反思争鸣和深入研讨,达成转型共识,完成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并重设栏目体系,改革运行机制,重构会刊新价值点,启动转型之旅。响应“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的号召,会刊作了正确的选择,制定了行动方案,五六年时间的探索,会刊在学术质量提高、媒体融合推进和学术交流功能强化等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绩。学术专辑/工程专辑数量、质量双升,高质量论文占比提高,初步构建了“纸媒+新媒”的媒体融合体系,创设了“机械人学堂”学术交流品牌,这些实践力图围绕学科主价值点开展工作,促进了“会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提高,其成效从读者评价提高、重返EI、期刊指标进步(中信所2016/2021数据:影响因子从0.516提高到1.029,综合评价总分从54.9提高到64.4)、赢得期刊奖项(见表4)等多个维度均可得到印证。
知易行难,取得了些许成绩,但转型的目标还远未达成。限于主观和客观条件,如组织运行机制创新难度大,受困于工作惯性,转型实践行动远滞后于认知,一些工作的执行未达预期,转型征程,道阻且长,挑战巨大。
当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质量基础相对薄弱,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等现实问题,亟待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来推进科技创新。全世界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动遵循基础研究发明、转化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进入市场)3个阶段,一旦中间阶段被弱化,技术创新链条关键环节断裂,就会出现 “死亡之谷”。工程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工程应用,作为工程领域的科技期刊,我们坚守的目标始终应是国家需求、学科和行业发展需求、读者需求,把论文评价的重点从只问学术转移到关注工程应用,助力有价值的学术转变成丰硕的应用果实,为有用之学打造高质量平台。未来,“会刊”将努力连接、集聚更广泛的专业力量,组织、发布更多有工程价值的学术成果,为中国制造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会刊”必将有更美好的未来!
2022-05-24
——————————————
注:本文是应《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75周年纪念文集》主编陈万诚先生之约而写,他的要求是越详细越好,5月底交卷。本文是重新整合《永不言停——院期刊史》与《感悟历史 走进历史——<中国机械工程>杂志及其前身的20年》两文的素材,并邀会刊编辑部的同志们共同参与,补充新的史实的再创作。虽然主要内容未变(写史的必然),但更为清晰与完整,并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负责编辑出版工作的副秘书长陈超志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审定,特此致谢!
